用户名 密    码

Final Cut Pro教程

来源:互联网 作者:未知 发布时间:2010-11-10 11:06:08 网友评论 0

Finalcutpro的历史与现在" (byScott Simmons)
       1999 年Apple苹果电脑公司推出一套售价美金$999元的非线性剪接软体FinalCut Pro,在当时,不仅身为非线性剪接龙头的AVID公司对其不屑一顾,多数的专业剪接师也认为Final Cut Pro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介面美观的非专业软体,无法登上大雅之堂。
       而当时使用Final CutPro 的,也大多是无力负担AVID 系统的学生及小型的电视制作然而在短短几年之间,FinalCutPro以其优异的影像处理能力及便宜的价格,成功的打入广告界及电视界,包括ABC,CBS, NBC,CNN,MTV以及Discovery等电视频道相继开始采用FinalCutPro作非线性剪接。 Apple电脑公司于2002年更因此获得了美国电视学会艾美奖杰出技术的肯定。而对于一向是AVID系统最忠实用户的电影界,Final Cut Pro先是横扫了欧美的独立制片界,接着也开始获得许多主流专业人士的青睐,拍过《性、谎言、录影带》及《天人交战》等电影并曾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 Steve Soderbergh,以及剪接《现代启示录》、《教父二三集》、《对话》、《布拉格的春天》以及《英伦情人》等片,获奖无数的剪接大师Walter Murch皆相继采用Final Cut Pro来完成他们最新的作品,而Final Cut Pro在经过教父级剪接大师Walter Murch的加持之后,算是正式宣布了Final Cut Pro时代的来临。
DV
FinalCutPro
       Final Cut Pro的掘起和DV的成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苹果电脑在90年代中期开发了一个高速数位传输的技术IEEE1394,并称之为火线Firewire(Sony则称之为iLink)。FinalCutPro的掘起和DV的成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藉由一条细如电话线的Firewire来连接如剪接机、摄影机及电脑等数位设备作高速的资料传输;以往只有昂贵的设备以及复杂的设定才能做到的事,透过 IEEE1394都能轻松顺畅的完成,因而此一技术立刻获得Sony, Canon, JVC, Kodak等公司采用,应用在他们所生产的DV及DVCam摄录影机等数位产品上,成为业界的一个标准格式。。而随着DV与DVCam的推出,一场改变影视制作生态的数位影音革命也就此展开。

       首先1995年一群丹麦包含Lars Von Trier等的导演发表了Dogma 95宣言,两部Dogma影片Celebration(1996) 和 Idiots (1998)以家用的小型DV拍摄剪接后,转为影片作商业放映。这两部影片虽然没有华丽的影像,然而其精采的故事内容加上真实深刻的演技,获得观众极大的回响与好评。而同时在美国,几位当年默默无名的电影系毕业生,以两万多美金的经费用家用摄影机拍摄完成了惊悚片《厄夜丛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 1999),由Artisan公司以一百万美元买下版权,转为影片后上映发行,全球总收入近两亿五千万美金,更撼动了影视制作资本密集的思维,一棒敲醒了不少迷信大制作、崇尚高科技、重装备的影视人。虽然此片的卖座成功绝大部份必需归功于Artisan公司当时新颖特殊的行销手法,然而由于这几个成功的例子,让许许多多的电影寻梦人心中燃起了无限的希望,电影不再如此高不可攀,成功不再遥不可及,于是个个磨拳擦掌跃跃欲试。

FinalCutPro与影视制作的民主化

      虽然DV的设备降低了拍摄经费的门槛,但剪接后制的经费依然十分昂贵,于是在此氛围之下苹果电脑在1999年便适时推出了Final Cut Pro,同时并将IEEE1394(Firewire)列为其所生产电脑的标准配备。转眼之间,高画质无耗损的数位剪接设备竟能以三分之一至十分之一不等的价钱购得,对于许多空有理想却苦无经费的独立制片,及小成本的电视电影工作者有如荒漠之甘泉,一部DV或是DVCam摄影机,搭配一部装有Final Cut Pro的苹果电脑,便足够完成一部作品,甚至可在同一部电脑上直接烧录成DVD拨放。再加上Final Cut Pro的简单易用及苹果电脑人性化的介面,很快的就吸引了许多包含纪录片工作者、女性影像工作者及艺术影片工作者等影视界弱势团体的加入。再加上 FinalCutPro的简单易用及苹果电脑人性化的介面,很快的就吸引了许多包含纪录片工作者、女性影像工作者及艺术影片工作者等影视界弱势团体的加入。 DV 加上Final Cut Pro成为突破影视界资本密集限制的利器,影视、文化及社会的弱势团体终于有机会使用影像为自己发声,而更有许多人将Final Cut Pro使用在笔记型电脑上,成为一个可携式的数位剪接平台,于是无论在卧室客厅、飞机上、咖啡厅或甚至公园里和社区的角落,都可能有人正在剪接他们的作品,追寻自己的声音和梦想。

AVID vs. Final Cut Pro

      随着Final Cut Pro逐渐的受到欢迎,成功的开发并促进了DV用户的这一块版图,AVID公司也赶紧推出低价DV版的AVID Xpress DV试图抢进此一市场,不料却惊讶地发现其不仅无法挽回颓势,就连AVID产品一向称霸的高阶专业影视市场也正被Final Cut Pro逐渐蚕食。 究竟Final Cut Pro是何方神圣,对于高阶的专业人士,它的魅力又何在?为何能在短短几年之内挑战AVID系统如神主牌般的地位呢?我们可以试着从下列几个方向来做比较:我们可以试着从下列几个方向来做比较:

扩展性
      
      FinalCutPro是一个软体,本身就支援了从最基本的DV到HDTV所有的影像格式,并且不同的影像格式还可彼此互换。 举例来说,在Final Cut Pro的系统下,当你需要最基本的DV以外之影像格式,只要在电脑上加装该格式的输出输入介面卡搭配合适的档案储存空间,就立刻可以上手,其剪接操作的介面完全相同,无需再花时间重新训练学习。相较之下,AVID至少有六种以上不同等级的系统,AVID DS Nitris,AVID Symphony, AVID Film Composer, AVID Media Composer, AVID NewsCutter, 以及AVID Xpress DV等,价格从数十万元到数千美金都有,这些系统各自搭配不同的软硬体,它们的适用功能及影像格式不同,有时甚至连剪接操作的介面都完全不同。这种为不同专业需求量身定做的作法,优点是可以提高系统的效能,但缺点是对于AVID的用户来说,影像格式的升级转换,常常意味着系统软硬体的全面重新购置,以及系统的重新学习。 很多人以为Final Cut Pro只能使用Firewire控制介面,其实不然。很多人以为FinalCutPro只能使用Firewire控制介面,其实不然。
相容性

     就电脑作业系统的相容性而言,由于在欧美,艺术、音乐及影视各方人士一向是苹果电脑的最忠实用户,早期AVID系统只能在Mac上使用,不过AVID公司在多年前也开使提供Window版本供用户选择。 而苹果电脑公司开发的Final Cut Pro就只能在苹果的电脑Mac上运作。

      至于档案格式的相容性,可说是Final Cut Pro在功能上优于AVID最多的地方,也是Final Cut Pro获得电视广告界采用的最重要原因。 AVID和Final Cut Pro系统设计理念上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VID以用电脑剪接电影起家,完成的剪接只是作为最后电影底片套片的依据,因此AVID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与效能采取的是所谓的‘封闭式系统’(Closed System)。也就是说,任何的影像都必需转换成AVID的档案格式,才能处理。也就是说,任何的影象都必需转换成AVID的档案格式,才能处理。然而今天各式媒体的界限早已糢糊,各类图像,动画,特效以及影片交汇混合运用比比皆是,而最后的成品也不一定是电影底片。然而今天各式媒体的界限早已糢糊,各类图像,动画,特效以及影片交汇混合运用比比皆是,而最后的成品也不一定是电影底片。 就这点来说,Final Cut Pro采用的‘开放式系统’(Opened System)便显的如鱼得水,Photoshop的图档及After Effect的效果,皆能轻易的优游于Final Cut Pro之中。 虽然这些图形效果大都能在高阶的AVID的系统下独力完成,然而在现今媒体多样、专业分功的趋势和环境下,Final Cut Pro更能够弹性地结合各种不同的素材及人材。虽然这些图形效果大都能在高阶的AVID的系统下独力完成,然而在现今媒体多样、专业分功的趋势和环境下, FinalCutPro更能够弹性地结合各种不同的素材及人材。 奥斯卡最佳导演Steve Soderbergh的电影(Full Frontal),片中混合了大量的DV及电影胶片,便是采用了Final Cut Pro来完成。

剪接操作介面

      AVID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其操作介面展现了一惯的成熟稳重,而Final Cut Pro的操作介面到目前第四版也已十分的成熟。AVID从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经过了无数次的改进,其操作介面展现了一惯的成熟稳重,而 FinalCutPro的操作介面到目前第五版(第六版已发布)也已十分的成熟。以目前来说,操作介面的功能及稳定度,两者已相差无几,剩下的只是使用者的习惯问题。 早期许多剪接师对Final Cut Pro的操作介面有很多批评,事实上只是因为他们太习惯AVID了,先前提到的剪接大师Walter Murch在使用AVID十多年后第一次使用Final Cut Pro便说,这就像是弹不一样(厂牌)的钢琴一样,如果你是个钢琴家,而且一直都是弹同一厂牌的钢琴,突然一天有人要你去弹一个不同厂牌的钢琴,你当然需要一些时间去重新找回你的触感。
档案管理

      在电影的剪接上,档案管理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其中还牵涉到复杂的影像对应问题,电影每秒24格画面必需经过TC转为电视NTSC系统的每秒 29.97格或PAL系统的每秒25格,才能进电脑作非线性剪接。对于电影制作来说,虽然在电脑上剪接,然而最后的成品还是必需要回到电影底片,因此如何能在NTSC或PAL系统剪接完成,并准确无误的将每一格剪接点对应(MatchBack)回到电影底片,乃是一个最关键性的问题;再加上电影制作影像与声音分开录制的作业方式,如何在数位系统上结合保持同步,并且成功的转移到专业的数位声音剪接软体继续处理,都有赖严谨精确的档案管理能力。

      AVID的AVID Film Composer身为第一个成功的将影片剪接移到电脑上进行的系统,从80年代至今经过了无以数计影片剪接的试炼,在此方面便表现的十分稳健杰出。 AVID的AVIDFilmComposer身为第一个成功的将影片剪接移到电脑上进行的系统,从80年代至今经过了无以数计影片剪接的试链,在此方面便表现的十分稳健杰出。而苹果电脑开发FinalCutPro的总裁SteveJobs,同时也是制作《玩具总动员》及《怪兽电力公司》等动画片的Pixar公司总裁,在FinalCutPro开发初期,可能认为使用电影底片拍摄的时日已不多,因此并未将开发的重点放在电影底片的剪接,后来才发现电影底片恐怕还会维持一段不短的时日,加上许多电影独立制片工作者的强烈需求,苹果电脑于是又推出了一个称为CinemaTools的档案管理软体,专门给需要在FinalCutPro下作电影剪接的人使用,如今苹果电脑已将FinalCutPro和CinemaTools合而为一,让在 FinalCutPro上剪接影片更为轻而易举。

经济性

     价格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他们选择Final Cut Pro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Walter Murch便说经济因素是他们决定采用Final Cut Pro的主要原因。 以其剪接"Cold Mountain"这部影片所需的设备而言,一套AVID的价钱足以让他们拥有四套以光纤连结的Final Cut Pro,让四组人员同时工作来处理超过五十万呎的影片。 Steve Soderbergh也认为租用AVID的昂贵费用,让他不断受到制作人预算上的压力,而便宜的Final Cut Pro无疑地使他获得更大创作的时间与自由。。面对现今瞬息万变的影音格式,对于许多经费充足的高阶制作公司,如广告公司及后制公司而言,Final Cut Pro优秀的扩展性及相对便宜的价格,不仅在器材的投资风险较低,同时也大幅地降低了人员衔接与训练的成本

结语结语

      Final Cut Pro最为人们所推崇的,便是其对于数位非线性剪接大众化的努力,在技术上及经济上,让更多人能跨入这个门槛。 而隐含在Final Cut Pro背后强大的扩展性与相容性,更让欧美专业人士对其趋之若骛。而隐含在FinalCutPro背后强大的扩展性与相容性,更让欧美专业人士对其趋之若骛。

      不过话说回来,许多人认为使用电脑非线性系统可以大幅节省剪接的时间,然而在影像剪接方面,经历过传统剪接,早期的Amiga、Lightwork系统到目前的AVID,Media 100,DPS及Final Cut Pro等等,数位非线性系统并没有缩短剪接的时间(数位非线性的声音剪接则另当别论),因为无论如何,我们所需要思考的时间还是一样。然而数位系统所能提供的方便性、多样性、经济性,以及其对于作品精致度和品质的提升,才是我们选择它的主要原因.而面对这些不同的数位非线性系统,就操作上和美学上来说,彼此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了解自己的所需去选择最适合的工具,专心于要表达的内容,才是最重要。

 

关键词:FinalCutPro教程
搜索栏目